正月十五晚上,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(qū)張莊橋一帶的滏陽河畔,一個個小小河燈如繁星點點,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。
滏陽河燈始于唐代,早期的寓意是祈求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、國泰民安,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,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已演變成人們過元宵節(jié)的一種喜慶民俗。每年元宵節(jié)晚上,村民自發(fā)沿水流方向放河燈或前來觀看,人數(shù)達萬余人。
河燈也叫“荷花燈”,傳統(tǒng)河燈一般是在紙質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,制作融合了紙扎、竹扎、剪紙、彩繪等多項工藝。流傳于張莊橋一帶的滏陽河燈是中原地區(qū)河燈文化的典型代表,2006年成為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
【同期】邯鄲市邯山區(qū)居民 閆佩佩
我覺得放河燈這種習俗挺好的,紙燈隨著河流漂走,也帶走了每個人的祝愿。我今天也許下了美好的愿望,希望我的美夢會成真。
(王天譯 姚進 趙銳垟)
本地新聞: |
河北新聞網
河北網絡廣播電視臺
長城網
河北共產黨員網
河青新聞網
石家莊新聞網
|
國內網站: | 中新網 | 人民網 | 新華網 | 中國網 | 光明網 | 中國日報 | 國際在線 | 中經網 | 中青網 | 央廣網 |
中新社分社: | 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貴州|廣東|廣西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黑龍江|江蘇|江西|吉林|遼寧|內蒙古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香港|新疆|兵團|云南|浙江 |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[網上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(0106168)] [京ICP證040655號] [京公網安備:110102003042] [京ICP備05004340號-1]